从2006年上海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开始,“万亿俱乐部”成了中国城市经济实力的“入场券”。可对东北来说,这张“券”却等了近20年——直到2024年,大连、沈阳双双迈进“9000亿梯队”,大家才敢猜:“东北的‘万亿第一城’,要来了?”

2025年前三季度的数据一出炉,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:大连GDP7248.2亿元,增速6.0%,不仅超过年初5.5%的目标,还跑赢了大多数已公布数据的万亿城市;沈阳则交出6614.3亿元、增速2.3%的答卷,规上工业增加值甚至同比下降4.7%。两个“准万亿”城市的分化,背后藏着东北产业转型最真实的“两种试验”。

沈阳:“汽车独大”的转型之痛沈阳的慢,绕不开“一根柱子撑房子”的产业结构。2023年,沈阳汽车制造业营收占全市制造业的49.5%——宝马、通用等外资品牌的代工生产线,几乎撑起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半边天。可去年以来,国产新能源汽车的“价格战”打疼了外资品牌:宝马沈阳工厂的整车产量前三季度同比下降45.2%,上汽通用北盛工厂的“业务重塑”传闻,让曾经的“中国最大汽车工厂”也添了几分不确定。

东北首座万亿城市之争或尘埃落定

不是沈阳不想转。宝马的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2026年投产,亿纬锂能今年6月刚在沈阳落地“辽宁首个新能源电池工厂”,还有8亿元的汽车产业基金聚焦“电气化、智能化”——可外资品牌的“节奏”赶不上市场变化,“转型的”还没上膛,传统业务已经“掉链子”。就像当地研究员说的:“沈阳的汽车产业,像一辆装了旧引擎的车,想加速,得先换发动机。”

大连:“石化老本”的换道超车大连的快,恰恰用好了“传统产业”这个“老本”。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,大连的石化产业占工业营收的45%,可今年前三季度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然达到12.8%——秘诀在“把粗加工变成细活”。

长兴岛的恒力产业园是关键:这个投资超3000亿元的项目,不仅扛住了国际油价下跌的压力,还靠新材料、重工项目拉动增速,前三季度产值占大连石化产业的68.3%;运转近百年的大连石化分公司要“退城进园”,从城市中心搬到长兴岛,变成“高端化工新材料基地”——用专家的话说,这是“把旧炼厂的‘空间包袱’变成新产业的‘创新载体’”。更狠的是,大连要把石化产业的“精细化率”从6%提到20%以上——不再卖“一桶油”,而是卖“一片高端化工品”。

东北首座万亿城市之争或尘埃落定

东北产业转型的“两个试验田”大连和沈阳的“分化”,其实是东北工业的“缩影”。今年前三季度,辽宁GDP增速4.3%,工业增速全国倒数第一,可高技术制造业增速6.1%:大连的高技术产业涨了14.2%,沈阳的医疗仪器、工业机器人也在逆势增长——传统产业在“拖后腿”,但新兴产业已经“冒头”。

有人说,大连像“传统产业的改造者”,用“以量换质”让老产业活过来;沈阳像“单一产业的补短板者”,在旧赛道上填新内容。不管谁先冲进“万亿俱乐部”,对东北来说都是“破题”:曾经的“工业长子”,不是要丢掉“工业基因”,而是要把“工业记忆”换成“创新密码”。

就像长兴岛的烟囱里飘出的新气息,就像沈阳宝马工厂里正在建的电池线,东北的“万亿梦”从来不是“数字游戏”——它是大连石化“退城进园”的勇气,是沈阳汽车产业“换引擎”的决心,是传统产业“老树发新芽”的证明。等哪一天,大连或沈阳的GDP破了万亿,人们记住的不会只是数字,而是“东北工业又站起来了”的信号。

东北首座万亿城市之争或尘埃落定

毕竟,对东北来说,“万亿”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“产业重生”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