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(11月3日),英伟达CEO黄仁勋在福克斯新闻的采访里,把“美国对中国科技的认知偏差”摊开说了——不是空口的提醒,是带着具体数字的“敲黑板”。

“我们低估了中国加速发展自己科技产业的能力。”黄仁勋说这句话时,抛出一个关键信息:中国现在每年能生产数百万颗AI芯片。这句话的分量,懂行的人都明白——AI芯片是人工智能的“发动机”,从大模型训练到自动驾驶、医疗影像,每一个AI应用的落地都得靠它“转起来”。而“数百万颗”的产量,意味着中国已经把AI芯片的“自给”从实验室搬进了工厂,不是样品,是能大规模用在各行各业的“硬通货”。

黄仁勋:美低估中国科技发展潜力

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“替中国科技说实在话”。就在上周(10月31日)韩国庆州的APEC工商峰会上,他刚和记者聊过“对华半导体出口”的争议——不认同“卖先进芯片会危及美国安全”那套逻辑,反而强调“合作才是最聪明的选择”。他甚至直接点出中国市场的价值:“独一无二、至关重要、充满活力”,还说自己会“继续争取进入这个市场”——作为全球AI芯片的龙头企业CEO,这句话里的“重视”,不是客套。

更早之前的9月26日,他的话更“扎心”。当时有嘉宾在节目里说“中国造不出AI芯片”“没有制造能力”,黄仁勋当场反驳:“这太荒谬了!”他用一句话点出中国科技的“长板”:“中国最擅长的就是制造——从手机到家电,从高铁到芯片,哪一样不是靠制造能力闯出来的?”还调侃那些“唱衰”的人:“说中国落后美国两三年?拜托,现在只差几纳秒(十亿分之一秒),我们得靠真刀的竞争才能保持领先。”

黄仁勋:美低估中国科技发展潜力

黄仁勋的这些话,其实戳中了不少行业里人的共识。去年以来,国内AI芯片企业像华为昇腾、寒武纪的产品,已经在云端训练、边缘计算里“跑起来”了;就连手机厂商的自研NPU,也能处理复杂的AI绘图、实时翻译任务。有半导体工程师跟我说:“现在不是‘能不能造’的问题,是‘能不能造得更便宜、更适配国内场景’——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优势。”

网友们的反应也很真实:有人说“黄仁勋是商人,肯定想赚中国钱”,但更多人认同“不管动机是什么,他说的事实没错”。就像有网友留言:“每年数百万颗AI芯片,不是靠‘吹’出来的,是深圳的工厂、上海的实验室、武汉的晶圆厂,一天一天干出来的。”还有人说:“被对手重视,总比被对手轻视好——至少说明我们的脚步,他们看见了。”

黄仁勋:美低估中国科技发展潜力

其实黄仁勋反复强调“不要低估中国”,本质上是在说一个科技行业的“底层逻辑”:科技发展从不是“谁卡谁脖子”的零和游戏,而是“谁能更快解决问题”的竞赛。美国低估了中国的“产业韧性”,但中国自己没低估——从“造得出”到“造得好”,从“依赖进口”到“自给自足”,每一步都是靠“自己干”走出来的。

而对我们来说,最该记住的不是“别人怎么看我们”,而是“我们自己要怎么干”——毕竟,数百万颗AI芯片的产量,就是最硬的“回答”;而继续向前的脚步,才是最有力的“证明”。

黄仁勋:美低估中国科技发展潜力